第七十七章:北上(1/4)

作品:《风在身后

第七十七章:北上

快乐的时光总是过的很快,两天的海岛游也结束了。在这两天时间里,牧羽和水馨柔和所有人都相处的很是愉快。长发和天语又动员过牧羽几次,见他实在不愿意,也就打消了拉他进乐队的主意。

第三天下午,一群人登船返回厦门。在船上李海豪兴大发,邀请所有人晚上去中山路大吃一顿。当天晚上,三十来号人呼啸着扑向中山路,几乎是从街头吃到了街尾。直到晚上十点多,三十多人才搂着肚子,恋恋不舍的离开这条美食街。

第二天,在厦门养足精神的牧羽和水馨柔登车起行,继续他们未完的旅程。他们的后面,自然还跟着另外的十二辆车。他们的下一站,就是以秀水、奇峰、幽谷、险壑著称的武夷山。

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,武夷山与泰山各有千秋。泰山孕育孔子,孔子集前古学术思想之大成,开创儒学,成为中国文化传统的主要骨干。武夷山造就了朱熹,朱熹集孔子以下学术思想之大成,构建了完整的儒学思想体系——朱子理学,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700余年间的正统思想。在中国文化史、传统史、思想史、教育史和礼教史上影响最大的,前推孔子,后推朱熹,武夷山与朱子理学有首不可分割的联系。

朱子理学在武夷山孕育、形成、发展。朱熹从14岁到武夷山,直到71岁去逝,在武夷山从学、著述、授徒、生活50余年。朱子理学在这里萌芽、成熟、传播。朱熹在武夷山创办的武夷精舍等书院成为当时最有影响的书院,直接在武夷山受业于朱熹的学者达200多人,许多成为著名理学家,形成有影响的理学学派。

在朱熹的影响下,历代理学家纷纷以传道为已任,在武夷山溪畔峰麓择基筑室,著述授徒,仅宋元间在武夷山创立书院的著名学者就有43位,使武夷山成为理学名山。中国著名历史学家蔡尚思教授赞誉:“东周出孔丘,南宋有朱熹。中国古文化,泰山与武夷”。

朱熹及其门人、后人在武夷山的活动,为武夷山留下极其珍贵的文化文化遗存,如书院遗址武夷精舍、有朱熹等理学家富有哲理的题刻,“逝者发斯”、“修身为本”、“智动仁静”等。有现存朱熹撰并书字数最多的“武夷神道碑”、还有朱熹创办的社仓等等。

不过牧羽对这位一句“存天理、灭人欲”,阉割了中华民族血性,祸害了中国妇女数百年的朱子理学创始人,可是毫无好感,甚至是极为厌恶。他和水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 风在身后 最新章节第七十七章:北上,网址:https://www.77gp.net/37/37192/67.html